欢迎来到4166奥门金沙游乐场

部门动态

您当前位置: 4166奥门金沙游乐场 > 部门动态 > 正文

“胶囊”起搏器 让患者重获“心”生——第二附属医院成功完成首例双腔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发布者: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3-01-10

随着全球最小的“胶囊”式起搏器成功植入体内,张先生的心跳再次恢复了正常,病情明显好转。近日,二附院心血管内科冯崴主任团队成功实施医院首例双腔无导线起搏植入技术,标志着二附院心内科心律失常诊治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5个月前,年仅30岁的张先生时常感觉两只手臂使不出力气,并且右侧眼睑也出现下垂症状,在医院经过检查发现,种种情况与胸腺肿瘤导致的重症肌无力相关,因此,张先生被施行了胸腺肿瘤切除术,之后一直按医嘱进行着化疗和免疫治疗。去年12月,张先生来到二附院入院治疗,本打算继续进行术后放疗,但很快出现胸闷气喘不适,四肢肌力下降明显,更严重的是肌无力症状开始累及心脏。

通过完善心电图检查,相关信息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符合起搏器植入Ⅰ类指证,心内科随即组织专家对手术方案进行讨论,对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及并发症制定了应急预案。手术当天,在麻醉、手术室团队紧密配合下,冯崴主任团队常规穿刺患者股静脉,送入传送鞘管,并借此通过递送系统将Micra双腔无导线起搏器精准输送到右心室间隔部,一次释放成功,随后进行电学参数和稳定性测试均符合要求,起搏器被成功植入。整场手术不足1小时,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众所周知,传统起搏器植入手术,需要切开胸部皮肤,制作囊袋以放置起搏器,并通过血管放置起搏电极至心腔;而Micra无导线起搏器,整合了全球最先进的起搏技术,体积仅有胶囊大小,重1.75克,是全球最小心脏起搏器。植入时,通过股静脉,沿血管送达患者右心室释放,独立完成传统起搏器的各项工作。该起搏器可抗1.5T/3.0T核磁共振,使用寿命长达12年。

“患者比较年轻,对美观、体力活动有需求,植入最新的Micra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冯崴主任表示,传统起搏器植入手术会遗留明显的瘢痕,且可能会出现起搏器囊袋磨损导致皮肤破溃、感染、电极断裂等,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且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此次手术是4166奥门金沙游乐场-(青岛)有限公司首次将全球最先进的起搏技术投入临床使用,填补了无导线起搏的空白,为老年人、青少年以及植入传统起搏器产生并发症或具有感染高风险的病人带来了福音,也为有美观或职业需求的患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周飞/审 心血管内科/文、图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